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口述歷史


分享到 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列印
臺北市度量衡商業同業公會-公會轉型發展高峰期
周:我從陳理事長陳顧問這個最高峰的時候一千多家,到現在繳會費的只有三百多家,這個是現在商業團體的困境。

張:陳顧問(陳清廣)他比較客氣。

張:第一項剛剛有提到就是他創造公會會員最高的高峰。第二點剛也有講過我們的會所,今天才能這麼的舒適。

張:那時候全日本所有的最大手排的代理商都是我們公會的理幹事,響應我們陳理事長的這個號召,都來參與公會的理幹事會。

陳:我個人是在民國64年的時候加入公會的,那個時候臺灣的度量衡業可以說完全是傳統的,就是那種桿秤啊、秤仔、木頭桿,還有自動秤啊、還有檯秤、還有案秤、還有天平,都是很傳統的那一種,大概只有這樣,但是那時候說實在那時候的度量衡生意是非常好的,可以說我們臺灣從民國55年代工業起飛開始,工商業逐漸發達,所以到了民國64年這個階段的時候,那種交易行為很發達。
我是64年自己創業,那時候申請執照已經很簡單,因為政府那時候是慢慢走向經濟貿易化,所以就申請到執照,那時候有規定說向中央標準局申請執照,那拿到執照時他會推公文,譬如說你要參加度量衡公會,當時有這規定。

陳:公會是民國41年的時候才成立。
黃博:41年。
陳:那時候沒有幾個人,就是說大概十幾個人,慢慢到了大概我75年進去(當理事長),我是72年先進去(當常務理事),那時候是有一位傅國璋,傅理事長他來找我,他說:「陳先生,你應該要出來替公會服務。」我說:「老前輩做得很好。」他說:「因為現在工商業發達,時代不同,慢慢外國觀,很多的電子設備出來,臺灣大概未來也會這個走向,那我們公會裡面,現在成員可以說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年紀大的,都是傳統的,你年紀比較輕可以出來。」

陳:我剛剛進來第七屆的時候,我記憶中記得大概有六百多人,到我任內第十屆,那屆的時候應該有突破一千人以上。

黃博:理事長在您任內達到一千個會員,那時候您是怎麼處理?(02:25-02:30 0:05)
陳:我覺得最主要就兩件事情,一件是政府他的政策,所有你要申請度量衡販賣執照、修理執照,還有製造執照,都要加入公會,應該本來在臺灣來講,製造業應該是屬於工業公會,但度量衡很單純,沒有,只有臺北市有個商業公會,那時候中南部還沒有,只有臺北市有這個商業公會,那商業公變成說修理的也進來、工業也進來、販賣也進來、進口也進來,而且度量衡器包括很多,主要度量衡我們所說的衡器以外,像計程車錶啦,然後水錶、電錶、瓦斯錶,所有度量衡器裡面有刻度的、有數字的都是度量衡,所以我們的會員差不多一千個的時候,我給它算一下,有八百多個都是跟儀器公會重疊,因為儀器裡面,所有儀器裡面有刻度的、有數字的,都是屬於度量衡器,所以變成就是說那時候,就是因為政府規定申請執照一定要回頭來參加公會,這樣他好管理。第二就是因為那時候工業也是剛好在臺灣工商社會進步。

陳:各行各業其實跟度量衡業都有關係的,它轉型所以就是達到高峰期這樣,政府那時候也是這樣抓,一直抓推行公制、推行認證什麼的,所以那時候比較忙,大家因為換了血以後,等於說是大家所有的理監事群策群力這樣。